本帖最后由 木林森 于 2012-2-12 19:05 编辑
怪我太木拉,发了2竟然把1忘啦,今天看到2找1,还真木发,对不起钓友。
抗浪鱼(国家二级保护动物) 学名 : Schizothorax taliensis 原名鱇浪白鱼,属鲤形目鲤科白鱼属。测量 100尾标本,全长124——186毫米。体细长而略侧扁,整个身体轮廓犹如一狭长的纺锤形;背部平直,腹缘呈浅弧形,头长显著长于体高 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。个体虽小,但肉味鲜美,数量多,一直是抚仙湖的主要渔业对象。 抗浪鱼繁殖期长,可达 8月之久。繁殖期间,体表具有 丰富的粘液,鳞片排列紧密,不易脱落;繁殖期过后,粘液消失鳞片松散,极易脱落。这就是民间所谓的“掉磷鱼”与 “抗浪鱼”的区别。繁殖时,亲鱼群集向近岸的溪流处产卵,每一批亲鱼产卵活动通常持续3天,约停7天后又来第二批,此所谓渔民说的“来三去七”的规律。 大概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-- 所以才被称之为“抗浪鱼”。就是巧妙利用了抗浪鱼这一显著特性及其产卵期“来三去七”的特性,当地渔民发明了一种特有的捕鱼方法:车水捕鱼法。用水车把水抽向引水渠,抗浪鱼便自动游入渔民特制的鱼篓中 记者报道,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抚仙湖抗浪鱼种群数量逐步得到有效恢复,目前达到了20吨的年产量。抗浪鱼是抚仙湖特有的珍稀鱼种,然而,由于抚仙湖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变和过度捕捞等原因,到1998年,抚仙湖抗浪鱼的年产量已不足0.2吨,抗浪鱼陷入几近灭绝的境地。为挽救抗浪鱼这一抚仙湖著名的土著鱼类,1998年,玉溪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,启动实施抚仙湖抗浪鱼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课题。项目获得了成功,在沿湖渔民眼中“见天就死”的抗浪鱼,终于能在池塘传宗接代,年产抗浪鱼苗300万尾以上,为人工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。从2007年至今,玉溪市实施一年一度的抗浪鱼放流活动,累计投放鱼苗310余万尾。今年(2011),江川明星鱼洞、澄江禄充等地抗浪鱼相继上洞产卵,湖内抗浪鱼产量和捕捞量也在增加。据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志刚介绍,今年,江川明星鱼洞的捕捞量已达到了近2吨,目前抚仙湖抗浪鱼年产量已恢复到20吨左右。
(抗浪鱼,终于又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啦,到农家院一斤1000多,最贵时几千。)
这就是抗浪鱼
逆水而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