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尼 发表于 2011-11-13 14:51

芦苇浮漂的设计理念——转帖

芦苇浮漂的设计理念——转帖
看到一个不错的关于浮漂设计的文章,感到会对D友有帮助,转给大家。
芦苇浮漂的设计理念
我把一些关于我对浮漂的制做理念和浮漂形状在钓组落水后,对其沉降过程影响的一些观点拿出来同大家探讨。
一、浮力
就浮标而言,它的有效浮力是最重要的,也就是说相同体积,质量越轻越能更多的减少钓组本身对鱼吞钩信号的消耗,更多的反映水底鱼的活动信息,经过实验发现钓组在水中所受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铅坠的静止惯性,二是一米多长的水线对静止浮标的牵动,三是周围静止的水对浮漂的影响,后者的阻力相对更大一些。我们调标时,坠子的重量稍微有点变化都会在浮漂上有所显示,在鱼吞钩的一刹,要让浮子迅速发生位移,(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感),既要排除周围静止的水对浮漂的影响,还要排除浮漂本身重量导致的静惯性影响,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:浮子越大,质量越重,阻力会越大,信号损失也就越大;浮子越小,重量越轻,信号丢失的可能性越小。我们要做的就是,尽量减轻浮子的重量,让小一号的浮子有更大吃铅量,以提高钓组的灵敏程度。
二、漂型
我们在设计漂型时,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,一是翻身速度和翻身位置;二是翻身后浮漂下沉的流畅程度;三是浮漂本身的稳定程度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,功能性浮漂对钓饵落水后,在水中沉降轨迹的控制。
1、翻身速度:翻身速度受浮漂漂身长度、漂脚长度和漂尾长度影响,一般来讲,整体越短翻身越快;对翻身位置的确定,主要通过调整重心、漂尾和漂脚的长度比例来确定。位置确定后它的高低又受到水线长短的影响,一般水线越长,浮漂翻身越慢,翻身后浮子露出水面越多;水线越短,浮漂翻身越快,翻身后浮漂外露也越少,正常我们设计钓底的浮漂时,要求在1.6米左右水深,浮漂翻身后,水面上的位置应在标尾和标身的接合部,钓浮时浮漂在30~50公分水深翻身后也应在上述位置。
2、浮漂在水中翻身后下沉的速度和均匀流畅程度,也是通过漂脚和漂尾的长度来调整的,同时受漂尾的粗细和钓饵轻重影响也较大:钓饵较轻,漂尾又细又长,在正常调标时,浮漂翻身后下沉慢;反之漂尾粗且短,翻身后下沉就快。除此之外跟漂脚粗细和长度也有关系,但和材质关系不大。
3、浮漂的稳定性,包括几个方面:(1)浮漂本身的稳定性,即浮漂受温度变化影响所产生的浮力变化,这由浮漂本身原材料的处理和表层涂装性能来控制。(2)浮漂在水中的信号稳定性主要由漂脚的长度来调节,在静止水中,漂脚到浮力中心越长,越稳定,风大的时候漂脚和漂尾都要稍长,才会比较稳定。(3)鱼情相对较乱时,漂身较长,信号真实度较好;漂身较短时信号真实度较差。
四、关于功能性浮漂对钓饵下沉状态的控制,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,钓组落水后,整个钓组中,铅坠是最重的,钓饵都是被铅坠牵着下沉的,在铅坠到位后钓饵还在铅坠的上方,在钓饵自由沉降的过程中,脚线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,鱼吞钩时浮子几乎没有什么反应,这就是我们习惯说的“信号盲区”,而在钓饵自由下沉时,鱼儿偏偏喜欢在这时候接口,所以有人在打速度较快的接口时,会稍稍加大铅坠,让铅坠一直带着钓饵下沉,这样盲区就会小些。我们现在所能采取的办法主要是缩小盲区或抬高钓饵自由沉降区域(也就是把盲区提前),这样当钓饵进入中鱼区后子线是相对拉紧的,能尽量少的丢失有效信号。

xiwei1234 发表于 2011-11-25 14:08

大明 发表于 2012-1-3 20:11

物体的运动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力,所以我认为咬铅越小的飘灵敏度越高,没咬铅的线组灵敏度最高,悬坠钓理论上线组是0重力,这时运动的灵敏度就取决于线组整体质量【=重量】了

田大绑 发表于 2012-1-5 13:20

图呢:lol

风行客 发表于 2012-11-4 16:37

学习了

糊涂蜂 发表于 2012-12-23 22:33

钩组越轻,浮漂的浮力必须与之配套而小,结果下沉很慢,费时,浮漂与铅坠间的拉力越小,水线的绷直度越差,信号的传递会滞后,弱信号可能无法传递,浮漂的灵顿与杨杆快慢是两码事,(模糊地说,钓灵还是钓顿包括浮漂的灵顿与扬竿的快慢),影响浮漂灵顿的因素很多,简单地用一种力学原理是解释不清的

钓鱼阳光 发表于 2012-12-28 14:31

浮标的灵顿之争由来已久,但都是相对的,也是根据鱼情所定啊,根据自己对自己所用浮标的理解,不是浮标的自身重量和浮力比越大越好,浮力比越大对调钓尤其是对细线组越困难,简短说就是用熟几只票比啥都重要,个人习惯不同,对浮标的理解也不同,浮标就是你理解了他,读懂了他才会对你说实话。。。。。。个人见解。。。希望大家多交流啊。。。。采纳百长补己之短啊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芦苇浮漂的设计理念——转帖